查看原文
其他

走进一史馆|新时代仿真复制工作

皇史宬 皇史宬 2023-12-20
来我馆参观的观众,在观看了这些保存了几百年的档案的同时,可能心中也会产生一些疑惑和担心:档案留存下来不容易,要如何在展览中确保档案不被灯光、环境等因素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呢?
在现有的技术手段下,如果想要既保护好档案,又能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,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,就不得不提到档案仿真复制技术了。《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办法》第四章第二十六条规定:“举办展览、展示活动需要使用国家档案馆档案的,一般应当使用复制件代替原件。”也为我们展览中的仿真复制工作提供了遵循。
我国仿真复制技术历史悠久,流传至今的《兰亭序》就是最著名的仿真复制件之一。随着时代不断发展,仿真复制技术也从人工临摹,发展出木刻水印、珂罗版复制法、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等等。
今天,我将通过这幅《赤道南北两总星图》为大家介绍档案数字化仿真复制的过程。
《赤道南北两总星图》原图,是明崇祯七年(1634年)礼部尚书徐光启和西洋传教士汤若望等共同创作的。总共是8幅条屏,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大,宽4.496米,高1.717米,由2幅总图、12幅小星图,和4幅天文仪器图组成。其中主图打破中国传统1464颗星的惯例,绘有1812颗星,同时在整幅图的首位还印有徐光启所撰《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叙》及汤若望署名的《赤道南北两总星图说》两篇长文。
仿真复制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它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。但这件档案幅面如此之大,普通的扫描仪或相机就无能为力了,这就需要用到一个专业级的大家伙。
我们可以看到,《赤道南北两总星图》的颜色十分丰富,底面颜色是矿物蓝,星座用金色点缀,整张图金碧辉煌,在保证舆图功能性的同时还兼具艺术性和装饰性。所以为了复刻出这些绝美的色彩,我们会对使用到的设备做精准的色彩校正,来保证从采集、处理到打印全过程的色彩都尽量接近原件。
图像采集后,就是图像处理环节,这往往是仿真复制整个流程中耗时最长的部分,有图像拼接、画面矫正、校色、色彩比对等一系列工序,可以说这个环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仿真复制的成败,因为扫描环境和设备状态等因素不可能保持绝对稳定,所以经过严格精准的校色,扫描出来的色彩也会跟肉眼有所出入。为了能更接近原件,我们会先打印出一个小样在标准光源下进行观察,因为在生活中,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呈现的色彩是不同的,只有在自然光下才能最好地观察颜色,但是受限于时间和环境,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自然光下观察颜色,人造标准光源就派上了大用场。在经过几轮色彩调整之后,就可以输出图像、进行装裱、加盖防伪印章,等待与观众们见面了。
正是通过高精度的仿真复制技术,我们的馆藏档案在一史馆新馆展出的同时,还可以走出档案馆,高频次地出现在深圳、福州、巴黎、圣彼得堡等地的展览,服务人民群众,弘扬中华文化,档案原件作为珍贵的文化瑰宝,也能够安全稳妥的长期保存下去。
本视频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
复制处、利用处联合制作)

版权声明:本号文章、档案插图、音视频等版权均归“皇史宬”公众号(ID:mingqingdangan)所有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!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!

近期文章:

☆ 档案开放|军机处满文议复档(雍正朝)全文检索数据库向社会开放

☆ 馆庆活动|答题赠书

☆ 诗画中的清宫中秋节

《历史档案》继续入选CSSCI来源期刊目录

责任编辑:丁  威   美术编辑:丁  威

投稿信箱:HSC1925@126.com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